常见的中暑种类
所谓中暑是在酷热环境下,人体无法散发内过量的热而导致的体温上升。中暑按病情轻重可分为以下三种:
1.先兆中暑
在高温环境下,中暑者出现头晕、眼花、耳鸣、恶心、胸闷、心悸、无力、口渴、大汗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四肢发麻,此时体温正常或稍高,一般不超过37.5℃。此为中暑的先兆表现,若及时采取措施如迅速离开高温现场等,多能阻止中暑的发生。
2.轻度中暑
除有先兆中暑表现外,还有面色潮红或苍白、恶心、呕吐、气短、大汗、皮肤热或湿冷、脉搏细弱、心率增快、血压下降等呼吸、循环衰竭的早期表现,此体温超过30℃。如及时处理,往往可在数小时内恢复。
3.重度中暑
重度中暑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,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及生命。这类中暑可分为四种:热痉挛、热衰竭、日射病和热射病。
(1)热痉挛。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和口渴,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时。
(2)热衰竭。常常发生于老年人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。主要症状为头晕、头痛、心慌、口渴、恶心、呕吐、面色苍白、皮肤湿冷、脉搏细弱、血压下降、呼吸浅而快、晕厥或神志不清。
(3)日射病。因为直接在烈日的暴晒下,即强烈的阳光照射头部,造成颅内温度增高,进而造成脑组织的充血、水肿。由于受到伤害的主要为头部,最开始出现的不适就是剧烈头痛、头晕、恶心、呕吐、耳鸣、眼花、烦燥不安、神志障碍,重者发生昏迷或抽搐。
(4)热射病。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,身体产热过多,而散热不足,体内大量热蓄积导致体温急剧升高,体温可超过40℃。发并早期有大量冷汗,继而无汗、呼吸浅快、脉搏细速、躁动不安、神志模糊、血压下降,逐渐向昏迷伴四肢抽搐发展等。
中暑的紧急救护
1.中暑紧急救护的一般方法
对于中暑者实施紧急救助时,一般的方法如下:
(1)脱离高温环境。迅速将中暑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。使其平卧,头部抬高,松解衣扣。
(2)补充液体。如果中暑者神志清醒,并无恶心、呕吐,可饮用含盐的清凉饮料、茶水、绿豆汤等。
(3)人工散热。可采用电风扇吹风等散热方法,但不能直接对着病人吹风,防止造成感冒。
(4)冰敷。可冷敷头部,也可在腋下、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,并可用冷水或30%酒精擦浴直到皮肤发红。
2.两种中暑情况的具体救护方法
(1)对于在热环境中停留时间过长的中暑者的救助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:
①脱离高温环境。迅速将病人抬到阴凉通风的环境中躺下,头稍垫高、脱去病人的衣裤。
②人工散热。用纸扇或电扇扇风,同时用冷水擦身或喷淋,以加快病人体内热量的散发。也可将冰块装在塾料袋内,放在病人的额头、颈部、腋下和大腿根部。
③补充液体。神志清醒者,可喂清冷饮料、糖盐水及人丹、十滴水或正气水等清热解暑药。
④昏迷复苏。若病人昏迷不醒,则可针刺或用手指甲掐病人的人中穴(位于鼻唇之间中上1/3交界处)、内关穴(位于手腕内侧上方约5厘米处),以及合谷穴(既虎口)等,促使病人苏醒。出现呕吐的,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,以免呕吐物呛入气管引起窒息。
⑤送往医院。对于高烧不退或出现痉挛等症壮的病人,在积极进行上述处理的同时,应将其尽快送往医院抢救。
(2)对于过度疲劳造成的中暑者的救助。如果是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大量活动过度疲劳的病人,应尽快将病人抬到凉爽通风的地方躺下,松解其衣领、腰带,保持呼吸畅通,用冷手巾湿敷前额及颈部即可。对于昏迷不醒的病人,则可用针刺或用手指甲掐病人的人中穴、内关穴及合谷穴等,促使病人清醒,然后给予足量的清凉饮料、糖盐水,以补充出汗造成的体液损失。
中暑急救时应特别注意的事项:
(1)对于在热环境停留时间过长的中暑者人工降温处理时,时间不宜过长,只要病人体温下降并清醒过来即可。
(2)对于过度疲劳造成的中暑者的救助,降温处理时,用冷手巾湿敷前额及颈部即可,不要给予其它降温处理,以免使症壮恶化。
(3)经解救清醒后的病人,必须在凉爽通风处充分安静休息,并饮用大量糖盐水以补充体液损失。